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2018年,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新成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脱贫攻坚连战连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农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全面完成“三农”领域的硬任务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须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坚决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实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坚持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坚决把硬任务攻下来、完成好,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做好“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一、聚力精准施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按照“五个一批”要求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确保2019年9个贫困县摘帽、64个贫困村出列、40万贫困人口脱贫,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持现行扶贫标准,全面排查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的突出问题。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加强脱贫返贫监测。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深入实施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推进乡村振兴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建“一抓双促”工程。进一步健全“单位帮扶、干部驻村、整村包保”制度,深入推进县域结对帮扶。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精准问责问效。组织开展常态化约谈,发现问题随时约谈。全面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巩固整改成果,推动落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全面推进“四送四通”直通车扶贫。
(二)主攻大别山革命老区等深度贫困地区。把大别山等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作为首位重点,大力推进行蓄洪区、皖北地区脱贫攻坚。全面落实“三个新增”要求,各级财政优先加大对9个省定深度贫困县、125个深度贫困村资金投入,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继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扶贫、教育扶贫、社会兜底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其他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的贫困地区,也要统筹资金项目,加大扶持力度。精准落实对重病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贫困群体的扶贫措施。
(三)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深化“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有一网”点位扶贫、“一自三合”小额信贷扶贫,注重发展长效扶贫产业,着力解决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等问题,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直接受益水平。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着力解决重搬迁、轻后续帮扶问题,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避免因贫失学辍学。完善贫困人口健康脱贫“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政策,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加大生态补偿脱贫力度,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大力实施志智双扶工程,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强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统筹衔接,着力解决“一兜了之”和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问题,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切实加强一线精准帮扶力量,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伍。关心关爱扶贫干部,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厉查处虚报冒领、贪占挪用和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问题。加快包括脱贫攻坚在内的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迁建安置低洼地居住人口和庄台超容量人口。
(四)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构建防范返贫、稳定脱贫有效机制,攻坚期内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后,相关扶贫政策保持稳定,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坚持和推广脱贫攻坚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路子。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摘帽后的贫困县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接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总结我省脱贫攻坚的实践成果。及早谋划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0年完成后的工作思路。
二、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稳定粮食产量。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安徽贡献。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总产量稳定在3900万吨以上。将稻谷、小麦作为必保品种,稳定玉米生产。全面落实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举措,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稳产增产潜力,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落实产粮大县奖补政策。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873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7378万亩。加快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制定安徽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二)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筹资、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统一入库”原则,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新增360万亩以上,到2020年确保建成4670万亩。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结合起来,与土地复垦整理结合起来,与村庄规划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结合起来。实施“两区”建管护行动计划,加强52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9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实现精细化管理。优先安排“两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向产粮大县、重点贫困县和沿淮行蓄洪区重点县倾斜,集中建设一批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着眼于50年一遇旱涝标准,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淠史杭、驷马山等7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任务。推进皖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紧缺、专用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大力实施“安徽好粮油”行动计划。推动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建设,到2020年建成1400万亩。多途径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研发推广高产高蛋白新品种。支持淮河以南油菜生产,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油茶、薄壳山核桃等木本油料。加快奶业转型升级,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到2020年确保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组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2019年新增100万亩以上。发展池塘健康养殖、大水面增养殖,严格控制网箱、围网、栏网养殖规模。落实重点水域禁渔期制度,实施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追溯体系。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保护生猪基础产能,推行养殖业“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新模式。
(四)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定向支持力度,培育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争创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建农业领域省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种质资源库圃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国家和省级科技园区等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牵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加强水稻、小麦、玉米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支持山区、农产品初加工等薄弱环节适用农机研发,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广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实施产业+科技+金融行动,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根据有关规定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完善人才评价和流动保障机制,落实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政策。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
(五)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合作,鼓励农业企业、行业组织和科研机构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和跨国经营。扩大茶叶、中药材、羽绒制品、脱水蔬菜、柳编、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出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支持农业“走出去”优势企业抱团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加快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与先进发达国家在政府合作框架下的现代农业技术合作。继续办好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加大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备06012118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