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召开校(院)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校(院)副秘书长时和兴、教务部主任王成志、政治和法律教研部主任周佑勇、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张志明、组织部部长史金龙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协同机制的关键
时和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意味着国家治理协同机制的完善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理解这一制度体系,需要深刻把握党在利益协同、权力协同、行动协同、政策协同和战略协同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
第一,人民根本利益协同的关键。坚持党领导一切,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始终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善于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以,党的领导关乎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大幸福,关乎党和国家的根本命脉。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创举,需要组织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只有在党的坚强政治领导下,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致力于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伟业。
第二,国家治理体系协同的关键。“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包含多种治理主体,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我国的最大制度优势。这有效克服了近代中国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保证了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必须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统筹发挥党政军群等各种主体在国家治理中的协同作用。
第三,国家治理效能协同的关键。国家治理能力是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其效能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了制度执行力和国家治理效能。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和关键。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注重系统的耦合性、职能的整体性和机制的协同性,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协调行动、相得益彰、增强合力,从而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完整效能。党的领导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必将为社会主义制度执行力和国家治理效能的发挥提供坚强保障。
第四,经济社会发展协同的关键。“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要求市场统一、法治统一、政令统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要发挥党的全面领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有效防止了这样或那样的“失灵”。实践证明,只有党的坚强领导,才能有效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第五,国家发展战略协同的关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就必须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坚持把党校姓党原则贯穿教学工作的始终
王成志
党校姓党,是党校工作的根本原则,是做好党校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体现在教学工作中,就是要把党校姓党原则贯穿教学工作的始终。
立足科学定位,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党校(行政学院)是党的学校,这一定位决定了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要坚持党性原则,遵守党的政治路线,恪守党的政治纪律,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
高扬党的理想信念旗帜,坚持姓“马”姓“共”。在党校(行政学院)要高举党的旗帜,旗帜鲜明地讲马克思主义、讲共产主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鲜明讲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传统和党的作风,为学员补钙壮骨,坚定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增强看齐意识,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一切办学活动都必须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引导学员向党中央看齐,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强化纪律意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握好政治立场坚定性和科学探索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学术探讨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的关系,任何场所都不能发表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确保在教学中不出现“杂音”“噪音”。
坚持质量立校,抓好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
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必须以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主课。坚持质量立校,抓好主业主课,则是办好党校的根本要求和关键所在。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中心内容。抓党的理论教育,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坚持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通起来,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有效进头脑,提升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看家本领”。抓党性教育,讲好学好共产党人的“心学”,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加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道德品行、法治思维、反腐倡廉教育,引导学员坚定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补足“精神之钙”。
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要牢固树立用学术讲政治的教学理念,以打造样板课为引领,找准用学术讲政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不断巩固和扩大用学术讲政治的教学改革成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导向、问题导向,聚焦学员关注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解疑释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进讲授式教学方法,探索和运用适合干部教育特点的案例式、情景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切实提高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水平。
坚持从严治校,严以治教严以治学
从严治校是党校姓党原则的必然要求。要抓住教师和学员两个主体、教与学两个方面,建立健全严以治教、严以治学的制度,切实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
建立健全严以治教的制度。要建立健全任课教师优胜劣汰制度,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名师标准,以教学效果评估为依据,选优配强主体班次任课教师;要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备课把关定向查漏补缺的作用,帮助教师把好课堂教学的政治关和学术关,确保教师既能把党的思想理论和中央精神讲的完整准确、原汁原味,又能运用学理分析框架讲深讲透党的思想理论和中央精神内在的学理逻辑;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制度,让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高、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多上课,同时,对违反政治纪律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对教学效果差的老师实行末位调整。
建立健全严以治学的制度。围绕学员的学习管理、组织管理、生活管理,建立健全学籍管理、学习考核、组织生活和党性锻炼等制度,为加强对学员的严格教育、严格管理提供制度保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深刻理解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
周佑勇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涉及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制度优势,是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法治的人民性和社会主义方向;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法治全面落实、协调有序推进。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党中央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目的就在于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
深入贯彻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科学总结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法治理论,提出并发展了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了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核心内容即“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力量源泉、发展道路、总体目标、工作布局、首要任务、基本方针、科学方法、重要保障、“关键少数”等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构成了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要贯彻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统一的理论指导、根本遵循和强大的思想武器,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也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两者具有内在统一的逻辑,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继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不断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强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加快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此外,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要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来实现。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厉行法治上当模范、作表率,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带头强化对法治的信仰和追求,真正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变成想问题、办事情的思想自觉和行动习惯。
党领导一切的问题导向、最高原则和误识澄清
张志明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问题导向。新时代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即破解党的领导“宽松软”问题。一是对党的领导法理自信不足。二是在党的领导制度安排上存在短板。特别是在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安排上,无法以制度充分保障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和集中统一领导。因此,必须在新时代切实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彻底改变党的领导“宽松软”的状况,确保新时代党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全面领导。
“两个维护”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最高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通过改革实现重大制度创新,使党的领导得到了全面坚持和加强。特别是提出,做到“两个维护”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最高原则,对保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党和人民的郑重选择。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权威,对发挥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优势至关重要。领导核心权威是全党和党中央严格依照民主集中制维护的权威,是带头遵循党章党规和宪法法律的权威。因此,维护领导核心权威与维护党中央权威高度一致。
澄清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认识误区。一是党领导一切不是党事无巨细地管理一切。领导就要做正确的事情,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确。因此,党领导一切不是党包打天下,包办包揽一切。二是党领导一切不是以党代法。党领导一切的过程,应该成为党更自觉地做到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过程。一方面,要通过改革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实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保证党对政权的高效领导;另一方面,要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依法治国的原则,保证党对政权的有效运作。三是党领导一切主要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是更好地领导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当家作主。四是党领导一切依靠的是巨大政治优势,是靠先进性赢得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来自于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党建部作为校(院)专门研究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部门,我们一定继续努力,筑牢思想根基,进一步增强全体教师的政治机关、政治学校意识,切实成为让校(院)委放心托底的党建学术研究者、理论宣传者和坚定践行者。
自觉践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史金龙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运用好民主集中制这个制度优势。
第一,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践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本质要求。党章规定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这“四个服从”,核心是全党服从中央,目标是实现全党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凡是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得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现在,我们贯彻民主集中制,切实做到“四个服从”,就是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
第二,要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执行请示报告制度,是践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有效途径。涉及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向上级党组织请示报告,是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检验一个领导干部党性和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标尺。在工作中不请示、不报告,是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松弛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不请示报告的干部,党组织要格外注意,可能就是要出问题的前兆。完善这个制度,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第三,要坚持重要事项集体决定。坚持重要事项集体决定,是践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核心机制。民主集中制是科学、合理而又有效率的制度。要实现科学、合理而有效率的目标,在集体决定重要事项时,做到科学决策很关键。一是要深入调研。了解全面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准确理解政策规定和有关精神,认识和把握工作大局。二是要充分讨论。注意不先入为主,鼓励从不同角度充分地发表意见。注意着眼全局,争取形成最大共识。注意严明纪律,防止会上不说,背后乱讲。三是要及时决策。注意发现和提炼有价值的意见,概括各种分散意见,切实把正确的意见集中起来,避免议而不决。
第四,要落实个人分工负责。落实个人分工负责,是践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有责任对分管领域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也有责任在集体决定后严格执行和有效落实。一是增强责任意识。按照职责分工,自觉贯彻落实集体决定,防止决而不行、无人负责。二是注意结合实际。执行集体决定,不能自作主张、各行其是,也不能简单机械。遇到特殊情况时,要及时请示报告,从实际出发,妥善处理。三是树立全局观念。注意维护领导班子权威,维护领导班子团结;注意加强沟通协调,拾遗补缺。四是加强督促检查。注意了解和掌握执行集体决定过程中的重要情况,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防止偏离轨道,防止抓而不实。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Wanhu
皖ICP备06012118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
访问量统计(您是本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