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北京,华盖亭亭,芳草茵茵。连日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校园里,经常能听到或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或婉转悠扬绘声绘色的诵读之声。洋洋盈耳,余音袅袅。6月19日—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关于强化政治机关意识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妇工委与图书和文化馆联合举办了线上“不忘初心、弘扬优良家风——庆‘七一’主题诵读活动”。
一粒种子,一份信仰,信仰如山,仰之弥高,历久弥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
初心、信仰从哪里得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那一年,家人为习仲勋举办88岁寿宴,这也是习家人难得的一次大团聚,唯独缺席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作为一省之长,他实在是公务繁忙,难以脱身,于是抱愧向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表达了将父亲的好作风、好家风世代相传,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投身于人民的坚定决心。“爸爸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仍坚定不移,相信我们的党是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您的言行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对父亲说,“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的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海霞深情领诵的习近平写给父亲的《家书》声中本次诵读活动拉开了帷幕,感人至深,给人启迪。
信仰深邃,于春风化雨中感染人,于润物细无声中激励人,于潜移默化中鼓舞人。“中国是养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同样的见解,都会觉得这位母亲是很可爱蛮可爱的。”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在党总支书记刘钊带领下,集体诵读了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智慧将代替了愚昧”,诵读的老师们在气势轩昂的朗诵中,感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此情此景,绝不负革命先烈的殷殷嘱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把我们的相爱溶化在人民中间,溶化在同志之间,溶化在朋友之间,溶化在青年儿童一代。因此,我们的爱情生活不是简单的,不是为爱情而爱情,我们的爱情是深长的,是永恒的。”进修二部亓昕怡老师诵读了邓大姐为一生挚爱周恩来所作的《海棠花祭》。无产阶级革命伴侣的动人爱情,不是为爱情而爱情,而是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共同奋斗,并肩战斗。
“说到死,我并不惧怕……只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啊,我有点可怜他们!”办公厅督查室方媛老师选读了杨开慧的《给弟弟的信》。这是一封非常时期的托孤之信。在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烽火岁月中,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母爱,屹立于多位女烈士的感人事迹中:杨开慧、赵一曼、江姐、赵云霄……她们为了伟大的信仰忍痛告别自己的孩子,用更宽广、坚强、勇敢而又饱含慈爱的胸怀,谱写了一曲曲别样感人的人间大爱之歌。
“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在我的国土上,不光有雷电轰击不倒的长白雪山、黄山劲松,还有那风雨不灭的井冈传统、延安精神!……抬头,当五大洲倾听东方的时候。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是老诗人王怀让1998年洪灾期间见证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对抗自然灾害而创作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时至抗疫斗争的今天,进修二部张津宁老师诵读这篇洋溢着家国情怀的诗作,感受着中国人在抗击疫情中凝聚起的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伟大力量,激情澎湃。
诵读着这些蕴含深厚感情的作品,我们走近革命先辈的心灵,我们走进“中国故事”的现场。这是一次信仰的淬火,这是一次精神的升华,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厚植信仰土壤,坚持党校姓党,建设强大政治机关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摇篮,是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87年来,作为党的政治机关、政治学校,作为党的最高学府,这所学校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因此,此次诵读活动不仅仅是校(院)每一位党员经受洗礼、传播信仰,更是要形成强烈的政治担当,落实政治建设责任,立足“一个学校、一个阵地、一个机构、一个智库”的新职能定位,将这座党的最高学府锻造得更加坚实有力。
“没有脱离政治的业务,也没有脱离业务的政治。”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何毅亭曾明确提出这一要求。坚定信仰、夯实理论武装,这是我们培训干部、研究宣传党的理论、向党员干部播撒信仰种子的前提和基础。
革命先辈的家书、仁人志士的诗作、革命者的纪念,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画面向我们涌来。我们看到,优良的家风贯穿于整个党的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中。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马克思的家风着手,选取马克思与夫人燕妮的通信以及恩格斯撰写《在燕妮·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底本进行创作,进而挖掘其内在价值及重大意义,在涵养社会主义信仰中弘扬优良家风。“任世人怀着敌意对我诽谤中伤,燕妮,只要你属于我,我终将使他们成为败将。”年轻老师诵读马克思的深情表白。“我心爱的卡尔:我甚至想象,如果你失去了右手,我便可以成为你必不可少的人,那时我便能记录下你全部可爱的绝妙的思想,成为一个真正对你有用的人。”燕妮也热烈地回应他。“从此之后,她不仅和丈夫共患难、同辛劳、同斗争,而且以高度的自觉和炽烈的热情积极投身其中。”
马克思的家风令人钦佩。马克思与燕妮夫妻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他们的家里始终充满了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革命精神,充满了目标始终如一的战斗精神,充满了乐观、民主的气氛。正是在良好家风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马克思的三个女儿长大成人后,都继承了马克思和燕妮的坚定和热情的品质,成为了社会主义革命者。树立优良家风不只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
经济学部党总支把诵读活动作为庆祝“七一”党日活动,重温革命烈士的坚定信仰和革命意志。李怀义书记带头倾情诵读了陈然烈士的《明志书》,这位牺牲时只有26岁的共产主义战士,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的威胁,用生命写下的自白:“毒打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此次诵读活动加深了大家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认识,增进了对党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这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党的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教育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的重要行动。
传承优良家风,赓续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进修二部孙金阳老师7岁的小女儿在母亲的引导下诵读《可爱的中国》。稚嫩的声音,动情地讲述着革命者心中最美最可爱的祖国。纯真的声线,响亮的音色,带着我们穿越回到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方志敏烈士身陷囹圄,却心系光明,诉说着对祖国母亲的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无比憧憬,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进修一部丁兆龙老师带着9岁儿子一起诵读《家风颂》。在父子二人的默契合作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爷爷胡子上长长的教诲”、“父亲脸上威严的表情”、“母亲苦口婆心的唠叨”,似乎能够触摸到那“如阳光”、“如大海”一般温暖、包容的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万千家”,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丁老师说:诵读活动,让孩子懂感恩、懂包容、知礼节、爱国家。
生动的家风传承“现场版”中,两位小朋友稚嫩的朗诵,给听者带来一阵阵新鲜活泼的气息,如夏日的青草香,畅快清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教诲。是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播下信仰的种子,赓续红色基因,社会主义事业更有后来人。
“我亲爱的孩子,你长大,就长成一棵树吧。你要把根扎在深深的土壤里,你要永远保持正直、朴实的品德,为你生长的世界,回报蓬勃的生机和绿荫。”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诵读了刘忱老师的原创作品,写给儿子的一首诗,饱含期待,饱含希望。好的家风传承是父母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好的家风引导是孩子的成长进步、未来理想。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延续家风、秉持红色信仰,像我们的革命先辈那样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坚定信仰,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为党的生日献礼
毛泽东曾这样描述共产党人,“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校(院)妇工委与图书和文化馆合作举办此次诵读活动,正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播撒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开花,引导广大教职员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风正气。
校(院)各部门积极响应,很快行动起来。教职员工踊跃参与,奉献了大量饱含深情的优秀朗诵作品。活动共收到来自24个校(院)直属单位的151件作品,访问量 80918人次,网络投票共计1333182票,收到了近20多篇诵读感言。全国党校教师进修学院提交25个参赛作品,机关服务中心有25人参赛,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基金会全体女老师参加诵读。夏天骄阳似火,我们传递信仰的热情,比夏天的太阳还火热。
图书和文化馆在于军馆长带领下,全员参加,常务副馆长谢煜桐、副馆长赵慧珠、李爽积极参加,妇工委委员刘燕飞老师认真组织。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诵读的《周恩来的十条家规》,声情并茂、铿将有力,抒发了大家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崇敬之情;“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第一党支部诵读的《夏明翰的“就义书”》,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先烈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诵读活动使大家再次感受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使命担当,更加深切认识到要增强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定力和政治能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职尽责。
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龚维斌、副主任褚松燕带头,妇工委员王晓莉老师积极组织,挑选来自5个支部10名精兵强将,组成男、女两队,分别录制了本部教师刘忱教授创作的《星光般的眼睛——致为崇高理想献身的革命先烈》《祝愿孩子》两首作品参赛。在专业老师的线上指导下,一遍遍诵读练习和录音。
应急管理培训中心的集体诵读作品《可爱的中国》共有9人参加,由党总支书记刘钊带领,妇工委王华老师积极组织,精心选择诵读文章、精心录制完成。参加诵读的男老师说,“被感动了,中国真的‘很可爱、蛮可爱的’”;参加诵读的女老师说,“把人生的第一次朗读献给了党99岁这个代表长长久久的生日,读的好与不好,都不计较,主要是参与,为了党的节日。
办公厅机关党委号召各支部参与,保密办支部书记李焕婷同志带领支部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共同参加了诵读。西部人才基金会理事长汪文斌带头,每个支部都有同志参加,特别聘请专业播音老师全程线上指导。离退休干部局也高度响应,推荐了3个处室的6位同志参与,共提交5个作品,还广泛发动老同志们收听诵读作品,很多老同志每天登陆活动界面,为喜爱的参赛作品点赞、投票。在职干部纷纷表示,通过参加诵读活动和聆听参赛作品,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优良家风和强大精神力量,表示以孝顺自己父母的真情实意把老同志关心好照顾好。
有同志表示,通过参加诵读活动,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感受到了校(院)深厚红色氛围和文化底蕴。也有同志认为,这次活动加强了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增进了大家的感情,也扩大了部门的影响。还有一些同志在活动中激发了朗诵的热情,发现了自己的朗诵才能。
有同志在收听后,将一封封“有声红色家书”分享给自己的子女、亲属、朋友,传播了正能量、弘扬了主旋律。也有同志在各自群里分享各自喜欢的作品,积极讨论不同作品的主题、内容、技巧,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九三学社成员,图书与文化馆孙迎春老师,作为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的民主党派成员,积极主动参加活动,由衷祝福中国共产党99岁生日快乐!农工民主党党员,经济学部的蔡春红老师,正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挂职,积极参与活动,朗读了革命烈士《高君宇致石评梅》的信,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生日的祝福。
开展诵读活动充分展现了党校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彰显了政治机关的价值追求。校(院)妇工委、图书和文化馆为此次诵读活动作了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作为新成立的校(院)妇工委的第一次活动,委员们兴致很高,调动起各个部门的力量。共同为党的生日献礼,其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机关党委安令裕书记为活动整体设计献计献策,图书和文化馆闫翠翠、赵慧为小程序“优谷朗读”精细设计,编辑整理了53篇《红色家书》作为诵读材料供大家参考。校(院)妇工委的33位委员们在此次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精心组织。在工作群里,几乎每天都有委员介绍本单位的精彩作品和组织情况,在分享、交流中,大家都对妇工委坚持妇女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暑假期间,校(院)官网和官微将展播部分参赛作品供大家欣赏,让我们在炎炎夏日里,再一次感受信仰的力量,感受那一份沁人心脾的感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诵读和聆听一份份感人至深的作品中,共产党人的信仰更加坚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更加牢固,党校人的政治意识更加坚决,政治担当更加坚强。
红色的种子,在我们心中扎根。
梦想的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萌发。
民族复兴的种子,在接力奋斗中成长为参天大树。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Wanhu
皖ICP备06012118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
访问量统计(您是本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