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校新闻

央校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央校新闻

为 了 庄 严 的 承 诺

发布时间:2019-05-17作者:来源:《学习时报》分享到: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挂职扶贫干部工作纪实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决胜脱贫攻坚进程中,扶贫干部奋战在基层一线,他们脚下是泥土,心中有真情,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扑下身子,融入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攻坚克难,拔穷根、谋发展,为贫困县甩掉贫困帽子、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4月,本报记者作为由校(院)办公厅、机关服务局、报刊社组成的调研组成员来到校(院)四个定点扶贫县河北武邑、江西安远、云南大关和墨江,对基层挂职扶贫干部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静静扎根 以心换心

“回想这两年,与其说,是我帮扶贫困群众,倒不如说是基层工作生活经历教育和影响了我,让我理解了什么是农村现状、为什么要脱贫攻坚、怎样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什么样的向往……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安静地扎根,扎根于人民群众,扎根于他们的心里。”曾在河北省武邑县审坡镇贾寺院村挂职的校(院)派出干部冯丰对记者说。

2018年9月,武邑县正式退出了国家贫困县序列。目前,巩固脱贫和预防返贫的工作仍在继续。在冯丰的任上,贾寺院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全村5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他上任伊始,就紧锣密鼓地走访全村56户贫困户,聊家常问困难。他常常随身带三样东西:一个本、一部相机、一把糖,一个本是随时记录情况和问题,一部相机是记录困难的现状,一把糖是给贫困家庭里小孩子的礼物,以方便拉近他与村民的距离。通过挨家挨户走访调研,他收集了30多条意见建议,掌握了工作重点和群众需求,为精准脱贫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天帅(右三)、杨卿一(右四)与贫困户座谈

在江西省安远县挂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的王天帅,2018年初来到安远时,正值全县脱贫攻坚攻城拔寨关键时刻。他迅速进入状态,投身到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除分管工作外,他协管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参与全县扶贫方案的制定和扶贫工作的督导,并挂点三百山镇担任脱贫攻坚团副团长,还担任咀下村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他说:我去安远的时候,特意带上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时时用总书记扎根农村深入基层的经历来勉励自己。我把“真扶贫,尽全力”作为此行的初心,把“志不脱贫誓不回”作为对党组织的庄严承诺。

作为校(院)的派出扶贫干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三百山镇咀下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杨卿一曾有过大学生村官的经历,对农村工作相对熟悉。他时常对自己说,打赢脱贫攻坚战,自己是一线指挥员更是战斗员,就是一名战士,战士就应该克服一切困难,服从大局、随时冲锋。初到赣州报到时,赣州市委李炳军书记对杨卿一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要晒黑,二是入村入户狗不咬,三是能到村民家吃一顿饭。现在,曾经是白面书生形象的杨卿一晒黑了,因为每天入户和老表聊家常,一开始对他狂吠的看家犬也温顺地摇起了尾巴,每逢节假日或搬迁新房的喜庆事,村民们都会邀请新来的“小杨书记”到家里吃顿饭。

“致富不致富,关键是要看干部。扶贫干部如果不尽快转变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脱离基层、脱离群众,就根本无法开展工作。”挂职云南省大关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孙林这样对记者说。孙林是一位80后干部,校(院)党建教研部的副教授,他受校(院)委派从去年10月底来到大关开展扶贫工作。孙林说:自己到大关工作以来,克服了语言关、饮食关和思想关,实现了从一名党校教师向一名基层干部的转变。他自信地说:“我感觉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书生气淡了,‘烟火气’足了,更接地气了,只有这样才能扑下身子,有效地开展工作。”

在脱贫攻坚战的紧要关头,武邑、安远、大关、墨江县都将县里干部的骨干力量下派到村里,单是墨江一县就抽调2000多人投身脱贫攻坚战,正所谓“尽锐出战,迎难而上,合力攻坚”。记者一路上看到、听到很多感人的故事,县里、市里的干部,夫妻、父子、母子等一家人都相继出现在驻村扶贫的大军中,都在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深深融入 真帮真扶

4月的武邑,春风拂面,生机盎然,绿油油的小麦已经有一尺来高。以往这时候正是清凉店村村民焦虑的时候,而今年,因为“同心扬水站”的建成而不再发愁灌溉了。谢保忠是校(院)派到武邑县的扶贫干部,任武邑县委常委、副县长。清凉店村是他的帮扶村之一,过去由于村里只有两口井,灌溉越冬小麦水源严重不足,村民们年年为了争水闹矛盾。谢保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8年他召集村委会商量,谋划解决问题的办法,邀请专家论证、选址,项目实施前期和关键期,他几乎每两天跑一趟村里、施工点,付出大量心血。申请校(院)扶贫经费37.6万元,沿河岸修建起安装两个水泵的扬水站,水量大、水质好,完全能够满足灌溉用量,村民们赞不绝口,此水站被命名为“同心扬水站”。继校(院)援建的咀下村“连心桥”和贾寺院村“暖心棚”,又多了一个叫“同心扬水站”的同伴。谢保忠高兴地说:“‘同心’二字象征着党群同心、干群同心,小康路上大家‘同心’”。

 

 


谢保忠(左)到贫困户家中做思想工作

2017年年底,为提高村民的凝聚力,丰富文娱活动,谢保忠特意让贾寺院村驻村工作队熬制了腊八粥、组织了村联欢晚会,这些活动所需费用都由他个人出资。在入户帮扶的时候,谢保忠特别细致用心,他不单是送米面油和钱款,还为这些家庭打扫卫生,洗脏衣物和床单,这些做法让贫困户感到非常温暖且深受感动。县里的工作和村里的事情,谢保忠两边都要兼顾,非常繁忙。虽然谢保忠已经58岁了,称得上是扶贫队伍里的“老兵”,但是他走路带风,充满了干劲,扎扎实实地为县里、村里办实事,县里领导认可他,村里群众更是把他当成主心骨信任他。谢保忠说:我在这里工作,必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为群众服务,我不能给校(院)抹黑,更不能给党抹黑。

4月的贾寺院村最近也是喜事连连,一条宽5米长约3公里的道路从省道直达村里的槐树广场,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和蔬菜运输。道路开通那天,村民们三五成群自发来看开通剪彩。这条路凝结了驻村第一书记冯丰和谢保忠副县长的辛劳和心血。在修路调研期间,冯丰每天骑着电动车实地查看地形,结果一次不慎摔倒在路旁的沟里,双膝受伤动弹不得,被路过的人送回村里,他作了简单治疗忍着伤痛继续待在村里处理修路的工作。冯丰说:这两年村里所有的变化都离不开校(院)领导和各单位的指导、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支持。

安远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小县,发展相对落后,这几年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在校(院)定点帮扶下,全县上下齐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天帅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央机关的扶贫干部,代表着一份光荣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他一方面充分发挥校(院)处级干部政治意识强、政策水平高的优势努力提高全县脱贫攻坚质量;另一方面真正沉下身去,到脱贫攻坚一线调度工作,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他还做好校(院)扶贫的桥梁纽带工作,把校(院)扶贫项目、资金、智力支持和其他社会优质扶贫资源尽全力引进安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迎接省级第三方评估,他兼顾县里和镇村工作,每周工作6至7天,其中有4天下到镇村调度扶贫工作,至少两个晚上住在村里,曾连续几个月没回京探亲,今年初他带着扶贫干部和村里的贫困户、孤寡老人一起过了小年,还把家属接过来在当地度过了一次难忘的春节。一位身体有残疾的贫困老表还把刚采挖的红薯送给他品尝,因为春天时王书记曾和他一起在大地上种下了种苗,现在产量很好,并且不愁销路。今年3月,安远县顺利通过省级第三方扶贫成效评估,王天帅所挂点的乡镇和村庄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检查。今年5月,安远县成功脱贫摘帽。

咀下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卿一的每一天也是这样踏踏实实地忙碌着,驻村半年多骑行3000多公里,中央党校配的工作摩托车陪着他已走遍了村里的家家户户。咀下村上碛组是整体移民偏远村组,距离其他村组将近10公里,而且地处深山,地势险峻,道路不便,两米多宽的道路旁就是悬崖峭壁。为了深入了解情况,杨卿一多次独自骑摩托车上山,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让他忘记了危险和恐惧。到上碛的一次次走访,让贫困户们也认可了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2018年9月7日,特大暴雨侵袭安远,咀下村几个村组都出现了洪水险情。杨卿一立刻和镇村干部一起投入到抢险救灾中,在大家紧急疏散受灾群众时,他突然想起来深山中的上碛组,那里手机信号不通,万一灾情严重后果不堪设想。杨卿一和村干部立刻冒雨驱车赶往上碛,到那里帮助受灾群众抢救物资,确定险情消除后,他累得瘫坐在地上,心里却想着是否还有遗漏的受灾群众。

 

 

张北发给建档立卡户分发物品

大关县木杆镇甘顶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北发向记者谈起了2016年10月入村的情景。当时甘顶村环境脏乱差,村民们习惯性地向村内河道里乱扔各种垃圾,遇上旱季河岸到处都挂着垃圾。为了整顿村容村貌,改变陋习,曾经当过军人的张北发,对待困难积极乐观,充分争取校(院)资源为村里办实事。他申请扶贫资金建起垃圾集中填埋场,还购置一辆垃圾车。自己当司机,挨家挨户收垃圾运到垃圾填埋场。张北发笑着说:“我带着学校里的老师和孩子、驻村工作队、村干部,一起去捡垃圾。我还从网上买了喇叭,干活的时候就播放音乐鼓劲,孩子们一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就喊‘张书记来收垃圾了’。村民们一开始还只是带着孩子凑热闹,但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就逐步养成了习惯,村里环境整洁多了。”

为了丰富村里的文化生活,张北发组织修建了文化广场、篮球场、农家书屋等活动场所,还购置了一套大广播,自己来播音,宣讲播放党的脱贫攻坚政策、乡村振兴政策,还有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成就,等等,村民们很爱听。他们说:张书记的北京话真好听,多听广播才更明白党的好政策,不出去打工也知道外面世界是什么样的。村民们一看张书记真心实意帮他们解决困难,都非常愿意接近他,逢年过节都来喊他到家里吃饭,像一家人一样。

党建引领 精准谋划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这些重要论述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武邑、安远、大关和墨江的扶贫干部们认真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精准谋划,为困难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全力帮扶群众摆脱贫困。

抓党建工作,是武邑县贾寺院村驻村第一书记冯丰最重视的工作。他刚到村里的时候,条件非常有限,召开党员大会只能在不足20平方米的活动板房里,上党课就在冷库里,大家坐在存放蔬菜的塑料筐上,就是这样也很好地坚持了“三会一课”制度。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农村集体、村民的重大事项、农村集体利益和村民个人利益、贫困户评选和退出、重大建设项目等,都坚持集体研究讨论、广泛听取村民意见、集体决策,让农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了解、参与、主动作为,为脱贫攻坚凝心聚力。在精准扶贫中,贾寺院村发挥自身优势,把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产业,把全村155个蔬菜大棚和400亩土地纳入合作社运营管理。通过合作社把全村组织起来,争取做到“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建强村党支部,”挂职大关县副县长的孙林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到大关后的深入调研,我发现凡是发展得好一些的村,都是村党支部发挥作用好的村。”孙林说:“县委陈刚书记交给我一项任务,让我发挥好个人专长,把县域外好的党建经验引进来,把县域内好的党建做法总结出来,协助相关领导让大关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我一定努力完成好这项任务。”

 

刘小康在墨江地震救灾现场

校(院)派往云南省墨江县的挂职干部刘小康,任职墨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是一名公共管理教研部的教师。他告诉记者,参与脱贫攻坚,既是责任,也是发挥自己公共政策专业优势研究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机会,他承担了校(院)决策咨询课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下乡到贫困户家中调研,刘小康感到焦虑和焦急。焦虑的是偏远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村民出行很不方便,人居环境差。焦急的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地理位置独特,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但独特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他逐步认识到,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发展是根本,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是前提,市县抓落实是关键,贫困群众参与是保障。他努力做好县里和校(院)的扶贫对接工作,还积极推动“腾讯为村”项目签约实施。腾讯为村平台,是腾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联网鸿沟,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的一个助力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开放平台。它以“互联网+乡村”的模式,为乡村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刘小康抓住校(院)与腾讯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有利时机,成功使墨江2018年成为新一批启动全域为村的区(县)之一。目前,墨江为村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由于刘小康办事情很认真,县里的同志对他印象很好,说刘副县长名字起得好,脱贫致富奔小康了,亲切地叫他“小康副”。

迅速成长 党群同心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作为校(院)派出的扶贫干部,是全国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中的一员,是这项造福百姓伟大事业的直接参与者,他们付出了辛苦和汗水,也收获了宝贵的人生财富。

 


冯丰(左二)在贫困户家中走访

对接了实践,了解了农村。回顾这段扶贫工作经历,冯丰说: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中央党校派出的扶贫干部,正是“第一书记”这份光荣的使命,让我有机会去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普通百姓,去倾听他们的呼声、汲取他们的智慧,解决他们的困难,让我磨练成为一名更加纯粹的共产党员。

王天帅对记者说:扶贫工作让我真正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深切体会到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显著成效,感受到干部和群众的鱼水情深,我向基层干部、向农村老表学到的很多东西都将终身受用。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脱贫攻坚的岁月已融入了我的血液,我将像一名从保家卫国的战场上归来的老兵一样,永远因此而感到自豪。

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能力。扶贫工作的艰苦磨练了扶贫干部的意志,也提高了扶贫干部的工作能力。总结自己在扶贫工作中的经验,谢保忠认为,要做到精准扶贫、精准施策,一定要谨慎再谨慎。农民本来就发展基础薄弱,一旦脱贫致富的办法不对头,这个学费农民承受不起,所以帮扶前的调研一定要深入,论证必须要扎实,这是每个帮扶干部的基本功。


孙林(右二)到困难党员家中走访慰问

孙林非常感慨地说:只有走出书斋、走向最基层,才能经历这样一场洗涤心灵的教育,真切地感受到把书本上的理论、经验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我们的党才能这样强有力地推动解决消除绝对贫困这样一件令世界震惊的壮举,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刘小康认为:做好扶贫工作,一是要主动作为干实事。要想干成事,关键就是要发挥钉钉子精神,选择好最关键事项,一盯到底抓落实。二是要形成合力。在地方上工作,要学会换位思考,凡事多与当地干部沟通商量,多与当地群众互动交流,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锤炼了党性,密切了干群。谢保忠感慨地说:干这项工作是需要情怀和奉献的,我们的老百姓最淳朴了,只要你真心对他好,真心帮助他,他就会真心感谢你。只要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他们就会真心地感谢党的好政策,真正相信党。

王天帅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脱贫攻坚战是在党的领导下消除绝对贫困的一项伟业,我们有幸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在这里,我们个人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光靠一己之力是不行的,靠的是校(院)的大力支持,靠的是中央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

杨卿一认为:扶贫干部在党和政府与广大群众之间、在扶贫单位和贫困村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刘小康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户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户,非常感恩党的脱贫攻坚政策,“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标语随处可见。

增进了感情,丰富了人生。扶贫工作经历是很多扶贫干部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张北发认为,到农村扶贫对自己人生是非常有意义的,从小在北京长大的自己,在这里见到了真实的农村、接触到真正的农民,在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自己的思想受到触动,觉悟也有了提高。能够来到农村全力帮助老乡们摆脱贫困,是令自己感到非常高兴的事情。

 


王华(左二)2018年春节前慰问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10月挂任大关县委常委、副县长的王华深情地说:在大关,不仅是工作,也是学习,唯有把脚放在田间地头,把心放在山林泥土,才能了解一个“真正的中国”。扶贫,不仅是扶出乡亲们物质上的富有,更是扶建个人精神上的富足。富了乡亲们,也就富了自己!王华在挂职期间,用真心真情,尽一切努力“精准帮扶”。尤其是针对大关县山高坡陡、地质灾害频发的实际,她积极向校(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申报培训项目并得到支持,通过举办“扶贫+灾害风险治理专题研讨班”,邀请原国土资源部、民政部、中国地震局等部委相关领导与专家学者前来授课,为大关的多灾难题“把脉会诊”“抓药开方”,有效增强并提升了全县干部的灾害风险意识和应急管理能力。回到北京后,王华还时常想着大关,继续为当地的发展牵线搭桥,与大关县、昭通市的“缘”还在续写……

今年是大关的脱贫摘帽年,20年前原国家行政学院就开始定点扶贫大关,2018年原中央党校与原国家行政学院合并后,新成立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继续承担定点扶贫重任,用情、用心、用力帮扶大关。大关县委书记陈刚说,大关人民是勤劳的,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生存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关的发展暂时滞后了。但是大关人民又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有本地的干部群众共谋发展,又有校(院)派来的干部和我们一起奋斗,背后还有党中央的强大支持和关怀,我们有信心一定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千千万万的扶贫干部在贫困地区奋斗着、成长着,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加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原国家行政学院江东在结束大关县挂职后,撰写了一本书《关河心语》,他在书的扉页中写到:谨以此书献给大关巍巍的青山、献给大关悠悠的碧水,献给大关久远的红土地,献给那方土地上的二十五万人民!一片深情跃然纸上。十几年间,大关的乡亲有孩子考学或到北京看病还来找他,已经退休两年的他总是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前不久,江东接到了来自大关老乡的电话,电话里说:“老江,我们的广播电台开通了,前几篇文章播报的就是你写的《关河心语》啊,大关人民没有忘记你。”一时间,江东感到自己的眼睛湿润了。

校(院)派驻墨江县的挂职干部还有一位副巡视员赵广周,任雅邑镇坝利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自2015年7月起,他自愿申请已经在大关县甘顶村、墨江县坝利村挂任第一书记3年。今年4月,他开启了继续挂职2年历程。赵广周扎根在村里,全心全意地帮扶乡亲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县里的领导和村里的群众对他评价非常高,但是当记者要采访他时,他坚决地拒绝了,只说了一句“不要采访我,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就转身离去忙手中的工作了。

校(院)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将其作为中央交给的重要政治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动员各方力量落实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负责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何毅亭亲力亲为抓扶贫,为定点扶贫县下派扶贫干部,并采取长期提供扶贫资金、消费扶贫、智力扶贫等多种方式进行帮扶。特别是去年年底,何毅亭在武邑县主持召开校(院)定点扶贫工作联席会上的讲话,给了扶贫干部和贫困县发展以更大的支持和鼓舞。

在武邑、安远、大关、墨江的扶贫干部只是我们看到的扶贫干部中极小的部分,他们都带着扶贫干部这个群体的特征:勤苦、奉献、百折不挠。从个体上看,绝大部分扶贫干部都是兢兢业业的,他们似乎显得很普通,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然而,他们又是那么不普通,他们中的很多人告别亲人,扎根在边远基层、贫困山乡,用坚韧的品质、忙碌的身影、硬实的肩膀,顶得住压力、熬得过困乏,尽心尽力地为贫困群众办事;他们整体传达着党和国家的意志,表现出扶贫派出单位的形象,汇聚成洪流推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建设,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朴素的信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不负时代、不辱使命,奏响了新时代一曲曲催人奋进的凯歌。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备06012118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