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成为深刻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里程碑。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旋律和价值追求,蕴涵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五四运动催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力量和物质力量,即找到民族复兴的科学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确立了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催生了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民族复兴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做了历史性基奠。步入新时代的中国,五四运动的革命遗产以更深刻的时代意蕴彰显出来——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是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实践途径、实践动力和实践力量。
关 键 词:五四运动;五四精神;民族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千年光荣的骄傲与近代百年屈辱的哀痛的撞击与迸发,成为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转折点;五四运动将救亡与图存、救国与救民、强国与富民统一起来,开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艰苦卓绝奋斗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集体学习时强调:“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1]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这对发扬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无疑,站在今天的历史时空,追思五四运动,挖掘五四运动、五四精神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并做出新时代的回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五四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进程。“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旋律和价值追求,蕴涵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3]今天,我们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起征点上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五四精神尤为重要,既为中华民族注入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又为中华民族提供精神引领。
1.民族复兴的精神核心:爱国精神
爱国是一种神圣而崇高的信仰,是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情怀,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既有中华儿女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深厚情感,又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知,是对历史使命明晰洞察而做出的情感和行动表达。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自强不息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凝神聚力、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核心力量。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永恒话题,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有其具体内涵和时代要求。近代中国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爱国主题,正是爱国精神的巨大推动力,使得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英勇投身到争取救亡、图存、图强的历史洪流中,五四运动中的广大青年学生不畏牺牲、不惧强权,勇敢走上街头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等爱国口号,正是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群众运动,根源就在于爱国精神的强大凝聚力。
今天,新的历史条件赋予了爱国主义全新的时代主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因为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统一祖国大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磅礴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2]同样,作为新时代的爱国者,我们要将爱国与理性、行动相统一,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前途命运相统一,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中,自觉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这是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有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担当。
2.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进步精神
进步意味着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否定愚昧和落后;进步精神是一种追求,是对真的、善的、美的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与压迫下,觉悟的中华儿女开始对黑暗、腐朽、没落的旧社会旧制度痛恨,觉醒的中华民族开始对民主、科学、进步新社会新制度渴望。五四运动的进步精神旨在打破阻碍“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腐朽没落事物,使国家摆脱愚昧落后的状态,使国家独立、民族发展、人民解放,推动整个中华民族进步。正如李大钊所言:“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4]。这种伟大进步精神集中表现为“破旧立新”运动中,即通过破“旧伦理、旧道德、旧思想、旧迷信、旧文学”,立“新伦理、新道德、新思想、新科学、新文学”,最终达到创造“新人格、新家庭、新社会、新国家、新民族”的救国目的。
五四运动所蕴含的进步精神,在激发民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砥砺民众追求新国家新制度等方面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开启了此后中国思想解放之先河。今天时代巨变,五四运动的进步精神以新的时代意蕴彰显为“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是一种打破旧的不合理的事物的束缚,创立新的合理的事物发展环境的精神意识。这种改革创新精神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追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这是将改革与人民、时代、生态、传统相结合的进步理念,亦是中国快速赶超发达国家实现弯道超车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思想活力,更是激发中华民族追逐伟大复兴梦想的精神动力。而且,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注入原动力。
3.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民主精神
五四运动的两面大旗——民主与科学,根源于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人权并重”[5],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直视社会问题、直击社会痼疾,欲通过重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性,实现救亡图存的武器。正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与推动下,民主与科学成为了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源头和精神动力。
五四运动倡导的民主集中表现为追求民主制度和民主观念,并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本质特征。首先,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所追求的民主,旨在通过人民直接行动对社会的黑暗加以制裁。在人民行动中,民主意识、民主观念以及民主精神在中国开始萌发,并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这种民主精神在五四运动期间,对外表现为要求“保卫国土”“保卫主权”等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主张;对内表现为要求“严惩卖国贼”“召开国民大会”等民众的政治要求。其次,五四运动提出的“中国人的中国”“民族自决”等政治主张,既展现了人民群众欲冲破封建独裁统治,获得民主精神、民主观念和民主权利的意愿,更展现了人民群众的觉醒。因此,五四运动作为近代中国一场重要的民主启蒙运动,启发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民主觉悟、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重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新篇章。
今天,五四运动所提倡的民主所蕴含的“人民性”,以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不仅体现了我国民主的时代性、进步性和发展性,也凸显了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和管用性,更展现了民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即人民群众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更需要坚持其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推向前进。
4.民族复兴的有力支撑:科学精神
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全面“去魅”时代。科学精神意味着追求真理、探索新知,是一种弘扬理性、尊重实践的科学态度,是一种培育科学思维、科学观念的科学意识。近代中国将科学精神与救国强国结合起来,这表明要破除迷信愚昧的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要打破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先进的文明社会。同时,也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来探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富强奠定社会科学基础和自然科学基础。这种科学精神的倡导不仅突显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提升,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理性精神的重塑。
五四运动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科学”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主要表现为提高民众的科学素质、重塑民族理性以及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首先,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出现了“大众教育”“学术性演讲”等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方式,这既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和科学能力,也促使了人民群众从封建迷信和愚昧中解脱出来,更促进了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其次,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社会出现了以“科学”冠名的期刊和主义,如《科学》和“科学的主义”等,这不仅推进了中国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科学和运用科学的社会风尚,更推动了中华民族重塑民族理性的历史进程。五四运动期间,社会还出现了大量代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报刊和团体,如毛泽东等人在湖南创办的《湘江评论》,周恩来等人在天津创建的“觉悟社”,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今天,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攻坚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这更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五四运动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因为,科学精神、科学观念和科学能力的提高与加强,可增强中华民族的科学素质,为民族复兴筑牢厚重的人文基础,也可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为民族复兴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亦以“第一生产力”的形式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二、五四运动基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力量
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催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选择,基奠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力量和实践力量,即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科学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确立了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催生了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民族复兴的实践主体—人民大众。
1.民族复兴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处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并在五四运动强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一科学理论与工人阶级相结合,实现了思想力量向物质力量的转化,从此成为指导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的指导思想,既因为其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也因为其所具有的科学内容、理论品格、价值追求与中国社会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目标相一致。首先,近代中国亟待解答“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时代课题。如何解答?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向其他国家学习。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各种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潮大量涌入中国,除一般民主主义思想外,流行于西方的柏格森、尼采、杜威等人的思想也传入中国;除早已出现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之外,中国还出现了新村主义、合作主义、泛劳动主义以及基尔特主义等社会主义学说。在各种理论相互争辩中,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反驳了以胡适为代表的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说些主义”的实用主义;回击了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倡导“兴办实业,反对革命”的基尔特主义;驳斥了区声白、黄凌霜为代表的提倡“绝对自由”的无政府主义。经过理论比较、甄别和争辩,更基于现实社会需要,各种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潮纷纷从中国舞台退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越发体现出来,并逐步走向中国思想舞台中心。其次,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思想主流,开始指导中国工人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1919年至1921年期间,中国就爆发工人罢工161次,总人数高达24.5万多人,这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实践性和革命性。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到了变化。”[6]再次,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与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相契合,也与中华儿女争夺解放和民主、自由的需要相一致。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理论飞跃,充分确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总之,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民族复兴的指导思想,源于其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创新性。百年复兴历史也充分证明其正确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7]
2.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
中国向何处去?毛泽东指出:“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6]走俄国人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华民族在梦想与现实冲突中、在失败与成功对照中作出的关乎前途命运的重大抉择。首先,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以夷为师”梦想的破灭。近代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后,“以夷为师”成为了无数仁人志士谋求图存发展的梦想,从太平天国的“天国梦想”,到洋务运动的“富强理想”,再到戊戌变法的“改良设想”和辛亥革命的“共和构想”,无一不以失败告终,正如毛泽东所总结:“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欺负学生?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到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6]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以及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人民认清“资本主义向下没落,社会主义向上生长”的世界性现实[8],更认清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走不通这一事实,致使“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广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9]。
其次,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以俄为师”的现实体验。向俄国人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各种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潮争辩的结果,更是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亲身体验、缜密思考后的结论。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真理性和革命性,也展现了社会主义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不仅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更体现在无产阶级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确立。这给贫穷落后的中国带来了希望和曙光,因为“中国有许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相同,或者相似。封建主义的压迫,这是相同的。经济和文化落后,这是相似的。”[6]这些相同和相似的历史条件,为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现实土壤。正是在面临亡国灭种危机而期盼救亡图存道路时,在对各种前进道路鉴别后,中国历史和人民作出了向俄国人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
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也彰显了中国道路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3],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民族复兴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在此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有了革命和奋斗的“主心骨”,从此“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10],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6]。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视为初心和使命,并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为革命理想。
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独立、解放、自由、富强的领导者,根本在于其深涵的先进性、革命性和群众性与现实需要相结合的结果。首先,早期中国共产党是由先进知识分子组成,代表了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五四运动之后,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纷纷组建共产主义小组,如李大钊等人建立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等人建立的“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等。而倡导和组建这些共产主义小组的骨干主要是中国早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既代表着当时中国的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又代表着先进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方向。其次,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具有先进性和革命性。毛泽东曾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11]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已有200万左右的产业工人,这些工人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并集中分布于铁路、矿山、海运等大企业中,这使得中国工人便于组织和形成阶级力量。而且,中国产业工人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剥削和压迫,无任何民主与权利可言,因此中国产业工人天然具有彻底的革命性。五四运动之后的工人运动快速发展,如“六三运动”爆发后,上海发动了三罢运动,高潮时参加罢工的工人多达六七万人,而且波及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这也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再者,中国早期产业工人主要由破产农民转变而来,与农民具有天然关系,这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具有群众性。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革命性和群众性与中国历史、时代和现实的需要相结合,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复兴的领导者。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无产阶级已经走上政治舞台的时代,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责任,就不得不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11]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者,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难而上、不懈奋斗取得了三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建国梦”、“富国梦”,到“强国梦”的历史飞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历史充分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12]、“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12],“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10]16。
4.民族复兴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
五四运动与以往救亡图存运动的根本区别在于,这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亲身经历这场伟大革命运动的中国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在回忆时说:“从前我们搞革命虽然也看到过一些群众运动的场面,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席卷全国的雄壮浩大的声势”,这场伟大运动让所有人看到了“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催的”[9]。五四运动所凸显的人民力量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改变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主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2]
人民群众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主体,主要体现在民族复兴“依靠谁”和“为了谁”两个根本问题上,而且人民群众所具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其成为实践主体的应有素质。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民主复兴的实践主体。五四运动中,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唤醒同胞,一致救国”的召唤下,无数人民群众走上街头、争取独立、自由和解放,并发展成为由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广泛参与的社会运动,运动方式也由经济运动转向政治运动。也正是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军阀政府于1919年6月10日释放了被捕学生,并宣布辞去章宗祥等人的职务。因此,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胜利以及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力量作用的结果。可见,只有人民才是世界发展的动力。这也充分说明,面对强大且凶残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等敌人,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才能取得胜利,如毛泽东所指出:“只有动员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才能战胜帝国主义,才能战胜封建主义。”[8]其次,五四运动的爆发不仅是为了“保家卫国”,根本目的在于争取人民解放和自由、实现人民平等和权利。五四期间提出的“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体现着人民群众对民主的迫切渴望,也只有通过冲破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剥削与压迫,人民群众的民主地位和民主权利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五四运动所展现的人民群众伟大力量,是推进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也是民族复兴主要的实践力量。
总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根本在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今天,中华民族正奋战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民族复兴梦想的征程上,更需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五四运动价值的新时代回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加广阔的光明前景,那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10]。
作为开启中华民族追逐伟大复兴梦想运动的历史起点——五四运动虽已过百年,但其所蕴涵的时代价值却是历久弥新的时代课题,正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集体学习时所强调:“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要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各领域开展研究,总结历史规律,揭示历史趋势。”[1]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五四运动的时代价值进行诠释与研究,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那就是让五四运动的革命遗产——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回响在新时代的历史时空。
1.中国道路是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实践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 五四运动作为这条复兴之路的历史起点,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催生了民族复兴的历史选择,并以独特的价值品格凝练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道路。今天,五四运动的革命道路以新时代的意蕴彰显为中国道路,这条由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道路,深涵了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奋斗历程。
中国道路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现实概念;既深蕴着百年来中华民族不懈努力、英勇奋战的历史进程,也深涵着中华民族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现实出路。首先,中国道路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中华民族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主题、任务以及人民需要形成的实践道路——中国革命道路、中国改造道路、中国建设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的历史演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由“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进程;更展现了由“建国梦”“建制梦”“富国梦”到“强国梦”的梦想提升。因此,中国道路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3]。其次,中国道路是一个现实概念,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人民的具体需要和现实条件而形成的现实出路。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应对时代课题而形成的具体道路,符合中国人民对“自由解放”“物质需要”“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的需要。可见,中国道路的核心要义是“以人民为中心”。综上所述,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根据不同历史任务和现实条件而制定的具体革命道路,并指导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道路取得伟大成就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科学真理;充分佐证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领导者;充分鉴证了科学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今天,我们已经步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需要铭记五四运动开辟中国道路的初心和使命,并赋予中国道路以新时代的内涵与意义,让五四运动的价值回响在今天的历史时空。中国道路百余年来的历史演变和变革,向我们诠释了五四运动开启中国道路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新时代民族复兴实践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新时代的内涵,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无产阶级政党执政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展,为人类解放事业作出中国贡献,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神圣历史使命。
2.中国精神是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实践动力
习近平强调:“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1]。五四运动所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风标,蕴涵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五四精神是在民族危亡之时形成的一种救亡图存精神,不仅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悟,更开启了中华民族追求先进精神的先河。在五四精神的感召和砥砺下,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既蕴涵五四精神内核,又彰显时代特征的中国精神,如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的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精神,是五四精神与时代特征和现实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天,步入新时代的中国,五四精神的精神内核以更深刻和更丰富的时代意蕴彰显出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人类共同价值的人文精神,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气质、时代品格和人类情怀。首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和团结中华民族和衷共济的精神纽带,是激发中华儿女奋发有为、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祖国完全统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其次,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激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精神力量。而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2],我们必须发扬改革创新精神,这可为其注入思想活动和精神动力。
与此同时,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是世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在世界历史中彰显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文精神,这是时代赋予中国精神的神圣使命。首先,中国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紧密相连,中国在新的国际背景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文精神来建构国际新秩序,通过探索世界现代化另一条实现道路来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潮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和努力。其次,中国的改革创新精神与世界发展密切相关,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伟大成就是世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功为世界上寻求现代化和谋求发展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总之,中国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所彰显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文精神必定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中国力量是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实践力量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3]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由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群众性的爱国革命运动,彰显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这种民众大联合的力量就是中国力量,中国力量随历史任务和时代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如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具体实际先后创建了“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根本力量,正如习近平所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0]
中国力量的核心内涵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人民是民族复兴的逻辑起点和逻辑归宿,所以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造福人民来体现,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谁”和“依靠谁”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民族复兴必然由人民来完成,也必须依靠人民力量来实现。民族复兴过程定是集任务艰巨、困难重重、历程漫长于一起,所以必须凝聚起人民力量来实现,这是中国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并能够运筹帷幄、迎难而上的根本力量所在,更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其次,中华民族所追逐的伟大复兴不仅是国家、民族的梦想,更是每个中国人民的梦想,所以,必须造福人民来体现。人民幸福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更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革命理想,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胜利完成了由“人民解放”到“人民温饱”、“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转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对“独立自由渴望”到“物质文化需要”再到“美好生活向往”而确立的具有民族特征和时代特点的奋斗目标。
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由“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构成的梦想体系,蕴含了由价值目标、价值观念和价值理念构成的价值体系。其中,民族复兴以追求“富强、振兴、幸福”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复兴在价值观念层面的高度凝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在于“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因此,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价值体系彰显了“人”的价值归宿。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高度一致,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其实质在于通过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来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价值归宿。因此,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价值体系不仅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时代任务和价值追求,更凸显了“类”的价值归宿。中国政府基于“全人类发展”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中国意识形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所发出的中国声音,旨在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文精神基础上建构国际新秩序,通过探索另一条实现世界现代化的道路来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潮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新时代注定是中国大作为大发展的伟大时代,也必定是世界大和平大发展的伟大时代;中国人民注定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世界人民也必定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共历者。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13],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用五四精神提升民族复兴的“精气神”、用五四运动强壮民族复兴的“筋骨肉”,在新时代民族复兴这条康庄大道上勠力同心、接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 激励广大青年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19-04-21(1).
[2] 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1).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2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92.
[5] 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5.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1).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五四运动回忆录(上)[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3] 列 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6.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Wanhu
皖ICP备06012118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
访问量统计(您是本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