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收录了《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这篇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要点,其中对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提出了要求。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重视家教家风,以身作则管好配偶、子女,本分做人,干净做事。”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不仅关乎党风政风,更关乎整个社会的风气。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毛泽东对子女品格修为的要求非常高。他教育子女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看待自己,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对待他人。1946年1月,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相别19年的父亲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洋装,换上布衣,到陕北贫瘠的乡村当农民,拜农民为师。一开始,毛岸英是和毛泽东住在一起,但不久,毛泽东就让毛岸英搬到中央机关去住。他还问毛岸英:“你吃什么灶?”毛岸英如实地回答:“中灶。”毛泽东一听便生气地责问毛岸英:“你有什么资格吃中灶?你应该跟战士一起吃大灶。”毛泽东如此“苛刻”,就是要让毛岸英“接地气”,让他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不能搞特殊。
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少故乡亲友要谋求一官半职,周恩来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1968年,周恩来的一个侄女赴内蒙古插队,由于表现好,经当地群众推荐,应征参军。周恩来得知后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周恩来还专门给相关同志提出:“你们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这个侄女最终脱下军装,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就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对于陈云的“三不准”要求,他的亲属子女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认真执行。
从毛主席“不能搞特殊”,到周恩来“十条家规”、陈云“三不准家规”等,都是我党高级领导干部以从严治家促从严治党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更是精神财富。我们要从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中汲取精神养分,以培育良好家风净化党风政风,引领社会风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立品”上树修养。人格塑造家风,家风孕育人格。家风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人道德品行的锻造和培养。党员干部对子女的关爱,不能变成无原则的“溺爱”,袒护甚至包庇其错误,一味地在物质上给予其满足,忽略最重要的品德塑造与示范,最终只会害了他们。对子女更严格的要求,更高标准的教育引导,这就需要在“立品”上做到言传身教,内修德、外修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给予子女人格导向、精神慰藉的精神力量,帮助子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在“立廉”上做表率。家庭是拒腐防变的前沿关口,也是廉洁自律的重要防线。但是,反观当前,仍有一些党员干部置规定纪律于不顾,或是把家庭当作权钱交易的名利场,或是把家人当作利益共同体,本应该在“立廉”上以身作则,却在“违纪”上以身试法,不仅毁了自我前程,也贻误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党员干部,尤其需要以身作则,在廉洁从业上严格要求,只有如此,才能清廉传家。
在“立志”上担使命。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家庭,要教育子女立志做大事,不能碌碌无为、不思进取。在单位,推动改革发展不能好高骛远、脱实向虚、追逐短期利益,要回归本源,聚焦主业,谋求长远发展。可以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只有把爱家、爱岗和爱国统一起来,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重言传、重身教,在家庭教育和岗位培训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倡导忠诚、责任、担当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念,引导子女和员工把个人理想根植于社会发展建设中,立大志,做实事。
(作者系第84期市厅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备06012118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