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尚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文明风尚

人民网:跨越40年的民心见证

发布时间:2018-12-14作者:来源:分享到: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节点给人以启迪。

  40年前,正值拨乱反正之际,新华社记者曾到湖北赤壁公社采访,写出稿件《农民都夸三中全会政策好》,用十个好,发出亿万群众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心声,被《人民日报》等报纸头版头条采用,引发广泛反响。

  40年后,中国进入新时代,新华社记者重访故地,原赤壁公社所在地咸宁市的基层干部群众感受沧桑巨变,总结出新十好,道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取得的历史性跨越。

  (一)

  【历史原声】安定团结的形势好,农民安心生产了。(据新华社通稿197968日电,下同)

  【沧桑巨变】乡村振兴战略好,发展的劲头更足了。

  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1.22亿元;

  1998年,地区生产总值23.56亿元;

  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420亿元……

  一组数据,见证了赤壁市在改革大潮中的历史跨越。

  传说三国时期,孔明曾在这里借东风赢得了赤壁之战。昔日古战场,今日俏江南。曾参与当年采访活动的原赤壁公社文书汤大荣感慨:40年前,三中全会就是农村发展的东风4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东风再起,赤壁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记者手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战略,是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路标。

  (二)

  【历史原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政策好,不吃大锅饭了,农民干活劲头大了。

  【沧桑巨变】取消农业税政策好,负担轻了,干劲足了,农民钱袋子鼓起来了。

  开天辟地头一回,种粮不交农业税。距离赤壁70余公里的监利县棋盘乡,曾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疾呼而广为人知,当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宣告终结后,有农民喜悦地贴出了春联。

  在系列减负政策的带动下,农村活力迸发。从贫困村组到希望的田野,从集体总资产不足1万元到30亿元,67247人的咸宁官桥村八组,步入了改革发展快车道,获评全国绿色小康村等称号。

  富起来,才是硬道理。1979年,全组人均收入不到50元,2017年,已达6.5万元。官桥村八组组长周宝生说。

  【记者手记】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振兴农业发展的利好措施接踵而至,百姓的笑容,是最好的见证。

  (三)

  【历史原声】提高农副产品的统购、收购价格好。

  【沧桑巨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好。

  曾经是房前屋后自给自足,如今是网上网下远销俄日韩的抢手货

  在全国重点蔬菜基地咸宁潘家湾镇,已是初冬时节,大棚内的蔬菜长势喜人。

  全镇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去年产值达4亿元。潘家湾镇蔬菜协会会长周承富说,在政府部门鼓励下,村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并成立了湖北首个蔬菜协会,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秘诀就是尊重市场规律。

  【记者手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老百姓就有实惠。抓住了市场经济规律,就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根本。

  (四)

  【历史原声】国家粮食征购指标一定五年不变好,农民心里踏实了。

  【沧桑巨变】土地承包再延三十年政策好,好比吃了定心丸

  开着豪华轿车来种田——离开田地21年后,长期外出务工的咸宁中伙铺镇新农民余曙光,选择了回乡承包2800亩土地。

  土地承包再延三十年,好比吃了定心丸,心里更踏实了。余曙光说,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让农业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农业虽然赚钱不快,但赚得稳,种田越来越有盼头。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已达5.12亿亩。

  【记者手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顺应了农民意愿。当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就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五)

  【历史原声】尊重基本核算单位所有权和自主权好。

  【沧桑巨变】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好,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农村更有活力了。

  夕阳之爱、护鹰计划、志愿者协会……在咸宁市四邑村,一批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有效推动了农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四邑村还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发展起千亩蔬菜基地、万亩竹柳基地等。村党支部书记周炳兰说:让村民主动参与村级治理,种菜还是种苗木,由村民协商决定。

  日前,新一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公布,四邑村榜上有名。

  【记者手记】改革之所以成功,源于发挥了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国家的主人翁。

  (六)

  【历史原声】自留地、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的政策好。

  【沧桑巨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好。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大家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荒山成为金山,咸宁市板桥村探索的二次流转是关键。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民将林地经营权流转到村委会,村委会再以林地入股,集中流转至农林公司。

  板桥村党支部书记刘鹤鸣介绍,这样村民就有了三笔收入——林地入股的土地租金每年25元、产生利润后的分红预计每年3000元、到基地务工每月工资约2500元。农民也有了稳定的财产性收入。

  据统计,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土地等资源性资产66.9亿亩。改革,让盘活沉睡的集体资产成为可能。

  【记者手记】改革改出了活力。随着农村集体产权更加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七)

  【历史原声】不怕农民富起来的政策好。

  【沧桑巨变】精准扶贫政策好,不让一名群众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队。

  2018年全国两会湖北代表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咸宁大市村的“90女大学生村官程桔讲述的故事,吸引了中外媒体的目光。

  四年前,大市村基础设施薄弱,集体经济空白,是远近有名的空心村、贫困村。认真调研优势劣势之后,程桔和村干部们明确了基础设施、产业、旅游三步走的思路。

  改造了1700米主干道,新建150亩茶园基地,引进300亩的龙虾养殖基地……2016年底,大市村35户贫困户、106人全部脱贫摘帽。

  【记者手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昔日是不怕农民富,如今是怕农民不能及时富。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农民的心头暖暖的。

  (八)

  【历史原声】国家扶持社队企业的政策好。

  【沧桑巨变】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好。

  “200亩鱼塘、730亩耕地、1400余株果树、6万多只鸡……”来到咸宁郭湾家庭农场,农场主王刚讲起农场的发展,喜不自禁。

  过去农户分散种植,机械化水平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现在,农场实现了适度规模化、职业化经营,政府又提供了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平均1亩地就能有上千元的利润。王刚说:今年,我还计划发展农旅结合项目,每亩再增收上百元。

  目前,咸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2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781家,家庭农场432家。

  【记者手记】人往何处去?返乡创业;地由谁来种?能者种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

  (九)

  【历史原声】国家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措施好。

  【沧桑巨变】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的政策好。

  以往,在猪圈边挖个土坑,搭两块木板,就是厕所。蚊蝇成群、臭气熏天。咸宁大岭村52岁的村民汪素英说,村里搞了厕所革命土茅坑成了冲水式,几十年了,我们也有了城里一样的卫生间!

  焕然一新的大岭村,山清、路洁、地绿、村美,去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2万人次。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增加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农村的环境越来越美,农民生活品质越来越高。

  【记者手记】小厕所,大民生;农村美,中国美。正是一件件民生小事,连缀起乡村有温度、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十)

  【历史原声】“‘三不主义(平反冤假错案)好……人们心情舒畅。

  【沧桑巨变】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牢记宗旨,不忘初心,始终同群众心连心。

  每月第一个周一的下午,咸宁市6065个基层党组织都同时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活动不是空对空,而是把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大事作为主题,党员们广泛讨论,形成决策,解决问题。官埠桥镇张公庙村82岁的老党员罗世华介绍说,群众时时处处感受到党的力量就在身边,有效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这是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得到中组部肯定,已在全国基层党组织中推广。

  【记者手记】改革开放为什么能成,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掌舵领航。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万古长青。

  (十一)

  跨越40年,党心与民心始终同频共振;复兴路上,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高高飘扬……

                      

                                                        (新华社武汉129日电  记者唐卫彬、李鹏翔、梁建强)    

                                                           人民日报 》( 20181210 10 版)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Minggao

                         皖ICP备06012118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