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建

精神文明

当前位置:首页 - 机关党建 - 精神文明

校(院)定点帮扶工作专题报道 | “以人为本 打实基础 迎接未来”——专访校(院)驻阜阳市颍泉区王寨村工作队

发布时间:2021-06-15作者:来源:分享到:

 

        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驻阜阳市颍泉区伍眀镇王寨村工作队于2017年4月进驻,现有徐杰、赵成才、唐基元3名成员,徐杰担任队长。该工作队先后荣获“省直单位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市、区"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原副队长徐冬梅同志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问

驻村扶贫已经有三年了,取得了非常多的成绩,王寨的变化和发展大家也有目共睹。你们觉得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核心在哪里?

 

        徐杰:我觉得核心还是人。首先我们扶贫的目标主体就是人,就是村民们,就是为了让他们能摆脱贫困,提高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其次,脱贫能成功关键也在于人,在于村民自身。对于大多数贫困户来说,他们身陷贫困的因素无非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上就是脱贫信念不足、自身的怠惰或者是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负面情绪,客观上则是地理位置、产业基础、硬件条件、技能还有就是少数疾病、伤残之类。在我们看来,客观因素通过投入以及一系列政策保障都能解决,但是主观因素,无论我们外围做多少工作,到最后一定是要靠贫困户自己才能消除。所以扶贫工作本质上最核心的是做人的工作。



        问

可不可以这么认为,工作队主要就是来做村民思想工作的?

 

        徐杰:扶贫的核心在于人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这个理解是非常片面的。扶贫是一个系统而又庞大的工程,以至于举国上下全社会协同作战方可完成这个目标。就王寨村而言,我们来的时候通过走访,发现情况是很不好的,连村民自己都打趣,说这里“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基础设施、集体经济、产业基础都非常薄弱,你这个时候你直接去跟村民说,我们来帮助大家脱贫,三年我们一定打赢这场仗,人家信吗?这么长时间的贫困你们一来就解决了?有村民怀疑工作队来村的动机,认为是来走过场的。你要让人家有信心,你先得让人家看到你的决心,你得拿出有说服力的东西,人家才会信你,才会跟着你干。



        问

那你们怎样去体现你们所说的说服力?

        赵成才:首先单位给了我们巨大的支持,投入了很多资金,再加上我们四处奔走争取,筹措到了一部分。我们从基础设施着手,路、水、电这三个方面的项目立刻上马。项目建设一开始,村里可以说每天都在变化。我们把路修好了,路上有了垃圾车,路边有了垃圾桶,自来水通到了每家每户,供电也实现了稳定。在此基础上,我们快马加鞭,光伏电站、村民文化广场建起来了。原本破旧不堪的村部,也盖起了两层小楼,有了便民服务大厅、阅读室和党员活动室。


        唐基元:特别是村民文化广场,这个有电子大屏、有篮球场、有广场、有文体设施的公共服务场所启用之后,不仅王寨村民有了休闲的地儿,还吸引了周边村子的村民聚集到这里来,要知道原来王寨在这个伍明镇是几乎垫底的村子,现在一下子热闹起来了,这种变化对村民的触动非常大。这些看得见摸得着变化他们看在眼里,印在心里,成为最有说服力的东西。渐渐的,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把扶贫工作队苦口婆心的劝说和指导当作场面话,而是开始认真聆听,开始主动了解政策,开始向工作队倾诉难处,询问办法。


        徐杰:此时,我们进一步提升工作层次。如“社会主义道德模范家庭”和“清洁文明户”创评,通过评比,提升村民素质,克服陈规陋习。同时配合建立了一个爱心超市,通过开展环境卫生、政策知晓和德孝评比以及公益活动奖补等发放积分,凭借积分免费领取爱心超市物品。这样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想法,改变他们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村民们接触到了好的外在环境,感受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主观上就会进一步增强脱贫的信念。



        问

信心增强之后,是不是就比较顺利了?

        徐杰:并没有这么简单,树立信心只是让村民想脱贫,用常说的话叫扶“志”。但是光有志不够。有些贫困户其实一直很勤快的,也不怕吃苦,但是为什么还是贫困,还是因为缺乏一些思路以及相应的技能。那么我们就要同时进行扶“智”。这里就有两层,走什么样的路,怎么走好这条路。走什么样的路,取决于村子的定位。王寨村是三市交界之地,地理位置离城区偏远,不能指望城镇发展的辐射,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王寨本身是农村,有大量的农田,村民都是农民,我们就必须立足这一点,从种植业、畜牧业着手。确立了方向,就要思考怎么走好这条路。


        赵成才:我们通过考察,发现这边的手工山芋粉丝是当地的特产,我们就从这个着手,把原有的零散集合起来,帮他们树立品牌,打通销售渠道,将原有的东西做大做强,这是发掘、整合自身原有资源。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实地调研,改变村里一部分“小麦-玉米”的传统种植模式,转而用凤仙花等经济价值更高的中药作物取代玉米,形成了“小麦-中药材”的种植模式,打造“凤仙花海”。这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拓展。另外结合国家补贴政策,鼓励各家各户在自家养羊、养猪、养禽类,种养结合,用双保险来保证村民的基本收入。


        唐基元:种养殖业还需要技术,我们利用单位的资源优势,组织过多次的大型的农业知识培训。同时请农业专家走进贫困户家中,手把手传授科学的种养殖知识,进一步把培养提高村民们的种养殖技能做实做细。



        问

从你们刚刚的这一系列描述来看,在整个过程中,你们带来或筹措的外界的投入是非常多的,你们还提到了国家有政策扶持,以及你们自身在其中起到的一些创造性的作用。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就是未来你们完成脱贫任务撤离了,或者政策发生了改变,这个村子又会回到原来的状况?

 

        徐杰:我相信不会。首先我们工作队一直都在帮助王寨村搭建好的班子。记得初到村子时村两委班子建设也十分薄弱。村民不断上访,班子不团结,人员不齐整,战斗力较弱,王寨村成为镇里甚至区里挂名的问题村。加强班子建设已是刻不容缓。村支部当时连怎么开组织生活会都不知道,更不要说什么其他政治生活了,平时也不组织学习。我们三个都是入党多年的老党员,就以身作则,带头垂范,身体力行抓党建。我们先从学习和政治生活开始抓。校(院)在学什么,我们就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学什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等,一个不少。第一次组织村两委召开组织生活会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三个就带了个头,先批了自己一顿。我还把村两委班子成员一个个点名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大家个个都没见过这场面,有的当场就炸了,要跟我争辩。我就告诉他们党员就是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接受不了还当什么党员呢?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带着他们,让他们的支部正常化。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整个班子就凝聚起来了。工作队还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开展起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培养工作,在驻村一年后,村里结合换届配齐了村两委班子,优化了班子结构。工作队趁热打铁,以此为契机,创新、摸索工作机制。比如我们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联席会议机制。使得整个村两委班子建设在决策和执行层面都逐渐规范起来。这样即便未来全面脱贫后驻村工作队撤离了,村两委班子也能承担起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任。


        另外,一开始我们就说扶贫实际上是扶人,我们所有的投入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都是为了打基础,都是一种手段,我们用这些手段帮助他们用勤劳、用技能走上正轨之后,他们就会越来越好,现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已经开始做起来了,规划图都已经制作出来了,也就是从国家层面到我们最基层,都有着更远的规划和设想,毕竟脱贫只是奔向幸福的起跑线,我们只是引导他们走到这条起跑线上。起跑之后,自然会有其他进一步的政策跟上,村两委班子也会继续带领着他们用更加与时俱进的方式和途径奋斗在致富的路上。



        问

用一句话总结一下这三年的脱贫工作。

        徐杰:以人为本,打实基础,迎接未来。

 

来源《安徽党校报

撰稿:江淼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微信公众号

  • 省委党校智慧校园APP

Copyright © 201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Wanhu

                         皖ICP备06012118号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196号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301号 邮编:230022

访问量统计(您是本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