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通过系统学习与研究,使学员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培养既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能掌握和运用公共管理学知识与技能。具有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公共管理创新研究
三、学制
学制3年。前两年半组织开展形势教育与专题报告、公共课和专业课等课程学习,最后半年撰写毕业论文与进行论文答辩。
四、培养方式
贯彻党校研究生教育“坚持国家标准、突出党校特色”的方针,落实“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的教学布局。坚持学员自学与集中授课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方式如下:
1.专业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采用集中面授和学员自学的教学方式,学员自学为主,教师面授为辅。面授前后安排学员预习和复习,学员自学时间不得少于面授课时数的两倍。
2.开设公共课、党性教育课和专题报告。公共课采用课堂讲授、播放录像或网络授课等教学方式,学生结合授课内容进行自学。党性教育课采用课堂讲授、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情景模拟式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学员结合教学内容,认真回顾学习期间党性锻炼情况。
3.学员根据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内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按地区就近原则,不定期地开展调研活动。
五、课程设置
全部课程分为形势教育与专题报告、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四大类。具体科目如下:
(一)形势教育与专题报告
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
4.形势报告与专题讲座
(二)公共课(3门)
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2.党性教育与党性锻炼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三)专业必修课(11门)
1.现代管理理论
2.宪法与行政法
3.公共管理学
4.政治学原理
5.组织行为学
6.社会学研究
7.中外公务员制度
8.公共经济学
9.公共政策分析
10.行政秘书学
11.领导科学研究
(四)专业选修课(4门)
1.当代国际政治研究
2.电子政务
3.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4.社会调查方法
六、课程安排及课时分配计划
类 别 | 学期 课时 课程名称 | 第 一 学 期 | 第 二 学 期 | 第 三 学 期 | 第 四 学 期 | 第 五 学 期 | 第 六 学 期 | 考核 方式 | 教学 组织 部门 |
公 共 课 |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 16 |
|
|
|
|
| 学习体会 | 哲学教研部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4 |
|
|
|
|
| 开卷 | 科社教研部 | |
党性教育与党性锻炼 |
| 4 | 4 |
| 8 |
| 党性分析报告 或学习体会 | 研究生部 党史党建 教研部 | |
专 业 必 修 课 | 现代管理理论 | 32 |
|
|
|
|
| 闭卷 | 科社教研部 |
宪法与行政法 |
|
| 32 |
|
|
| 开卷 | ||
公共管理学 |
| 32 |
|
|
|
| 闭卷 | ||
政治学原理 | 32 |
|
|
|
|
| 开卷 | ||
组织行为学 |
|
| 32 |
|
|
| 闭卷 | ||
社会学研究 |
| 24 |
|
|
|
| 开卷 | ||
中外公务员制度 |
|
|
| 32 |
|
| 开卷 | ||
公共经济学 |
|
| 32 |
|
|
| 开卷 | ||
公共政策分析 |
|
|
| 32 |
|
| 闭卷 | ||
行政秘书学 |
|
|
|
| 32 |
| 开卷 | ||
领导科学研究 |
|
|
| 32 |
|
| 开卷 | ||
专 业 选 修 课 | 当代国际政治研究 |
| 24 |
|
|
|
| 开卷 | |
电子政务 |
|
|
|
| 20 |
| 开卷 | ||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
|
|
|
| 24 |
| 开卷 | ||
社会调查方法 |
| 16 |
|
|
|
| 调查报告 | ||
专 题 报 告 |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 2 |
|
|
|
|
|
| 研究生部 科社教研部 |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 | 2 |
|
|
|
|
|
|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 4 |
|
|
|
|
| ||
形势教育 |
|
| 4 |
| 4 |
|
| ||
论文 | 毕业论文 |
|
|
| 4 | 10 | 50 |
| |
合计 | 108 | 104 | 104 | 100 | 98 | 50 |
|
|
七、成绩考核
按照教学计划定期考核。考核采取闭卷、开卷、调查报告和党性分析报告(学习体会)四种形式。
八、毕业论文
第四学期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第五学期分配论文指导教师,提交论文开题报告,第六学期撰写论文和进行论文相似性检测、评审、答辩。论文成绩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