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冬天的雨不期而至,细雨轻雾,淅淅沥沥浸湿了城市的一草一木,绵绵细雨中竟夹杂着无尽的哀伤……
根据党校统一安排,作为2022年滁州党建专业学生,我们一同前往凤阳县小岗村参加党性锻炼课。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安徽凤阳小岗村,那个在书本里著名的“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在现场教学中,小岗村村民摁下的那四次红手印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第一次在1978年,18位农民兄弟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小岗村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合同书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原文如是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互助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在带着胶印的小小烟盒纸上,甚至夹着几个错别字,但却字字振聋发聩、意义非凡,1978年的秋收,小岗村村民就吃饱了肚子,“大包干”让小岗村一年跨过了“温饱线”,但二十年跨不过“致富坎”。
2006年和2009年,小岗村的村民第二次和第三次摁下了红手印,这一次,他们是为了留下一个人——沈浩。
2004年2月,沈浩作为安徽省选派农村任职干部,从省财政厅来到了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记,他刚到小岗村的时候,村里的账上只有3万块钱,不是存款,是负债。沈浩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把全村108户人家跑了两遍,看实情听真话,最后他总结小岗村的问题:虽然原因可以找到很多,但有一条很重要,人心散了。他先修路凝聚人心,然后开始带领小岗村实干致富。2006年10月,在沈浩第一个选派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小岗村98户村民按红手印联名向安徽省委选派办、省财政厅挽留沈浩继续留在小岗村的申请书,也是小岗人挽留沈浩的第一次红手印,2008年底,小岗村人均纯收入已经从2003年的2300元增长到了6600元,比当年全省的人均水平还高出了39%,是沈浩初到小岗村时的3倍,小岗人将它称为“我们离不开的好干部”。
2009年初,在沈浩第二个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小岗村村民又摁下了红手印请求他继续留在小岗村,这是小岗村民为留下沈浩的第二次红手印。
2009年11月6日,年仅45岁的沈浩因积劳成疾而心脏病突发,在小岗村里再也没有醒过来。含着泪水,小岗村村民第三次为挽留沈浩摁下了红手印,向其家人请求,将沈浩的遗骨永远安葬在小岗村的公墓里。
“两任村官沥血呕心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沈浩同志是一位基层的党员干部,更是一位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燃尽了自己,以一颗赤诚之心,感动全国亿万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位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以自己毕生的精力书写无悔人生。沈浩在小小的“村书记”岗位上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在其位,谋其政”,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他3年服务期满后,原本可以“载誉而归”回到舒服的财政厅工作岗位,但他却选择了留下;当他干出了工作成绩、受群众拥戴时,他本可以“群众信任”为“本钱”,向组织提出个人职务职级上的要求,但他却选择了留下;当他获到各种奖项和荣誉时,他本可以“表彰与使用相结合”为由,要求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但他却选择了留下……这些“本可以”他一个都没有选择,而是心甘情愿地在基层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奉献着。
虽然,当年的第一书记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一幕幕感人的事迹永远留在了人民群众的心里,就像走出陈列馆经过的那扇“永不关上的铁门”,沈浩同志永远也不会关上那扇与村民交流、帮助村民解决问题的心门。结束陈列馆的参观,怀揣着对沈浩同志的敬意,我们来到了小岗村公墓为沈浩同志敬献花篮。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沈浩同志虽已离去,但“沈浩精神”是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每位共产党员前进的路,那便是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无比热爱,以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己任,长期扎根农村基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勤奋务实,扎实苦干,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当好人民公仆。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青年民警,定不辜负期望,积极投身于平安中国、幸福中国的建设与捍卫中来,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传承好沈浩同志等先辈们忠诚于党、奉献事业的崇高品质,切实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履职的思想根基,传承好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只争朝夕,不负韶华;青春扬帆、筑梦辉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锻炼提升实践能力,锐意开拓进取,永葆青春与活力,将人生理想融入公安事业中,积极做出无愧于党、无愧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