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能救命、干能致富、干能兴邦、干能圆梦,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等改革开放45年里涌现出的种种精神都体现了一个鲜明的“干”字。作为基层工作者,做好新时代工作更要传承和弘扬“干”字精神。
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我们追寻着他的足迹,感悟着他融入小岗、谋化小岗、发展小岗、情系小岗、奉献小岗、永留小岗的崇高精神。沈浩,放弃城市优越环境,直面小岗“一朝跃过温饱线,二十年跨不进富裕门”的窘境,连续担任小岗村第一书记,舍小我而利公,几过家门而不入。沈浩,弘扬敢为人先、创新实干的精神,带领小岗人拓宽视野、拓展思路,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沈浩,用生命的最后6年,带领小岗人走上了繁荣富裕之路,直到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也无怨无悔。
纪念馆旁就是沈浩故居和沈浩身前办公室,作为永久纪念,这里保留了沈浩身前工作居住环境原貌,一物一景都让大家深深体会到沈浩朴素的生活和奋发的斗志。特别是故居床下7双沾满泥土的鞋子,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沈浩同志躬耕小岗的点点滴滴。干能兴邦,如果说沈浩精神是干出来的精神,那么改革开放40年里,涌现出的“拓荒牛精神”、“塞罕坝精神”、“吴仁宝精神”、“钉钉子精神”又有哪一种不是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踏实肯干的精神呢?凝神深思间,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的教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小岗村纪念馆,一幅幅图片、一张张报纸、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课件,带我们回到了1978年的那个冬夜,凤阳遭受特大旱灾,本来就积贫积弱的小岗人更是陷入了饥寒交迫的绝境。幸然,小岗村18位农民敢为天下先,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小岗人正是通过这一“按”解放了思想,一“干”提高了劳动效率,救活了自己,更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学习有归程,践行无穷期,汲取精神养分、矢志破浪前行。大包干是改革创新的历史丰碑,沈浩同志是创新实干的楷模,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生动诠释了一切在于“干”的鲜明导向。回望改革开放45年,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干能圆梦,作为基层宣传工作者,助力中国梦的最好做法就是立足岗位,传承弘扬“干”字精神,把忠诚刻在心上,把担当扛在肩上,把心思和精力聚焦到做好新时代工作上,低调务实不张扬,撸起袖子加油干。首先要“想干”。要勤学善思,坚定理想信念,确保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融入血脉,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与短板,夯实薄弱环节,努力实现思想认识由“被动做”转向“主动干”、工作方式由“突击式”转向“常态化”、工作作风由“粗放型”转向“精细化”,力求把工作想明白、做细实。其次要“会干”。要多一些热情、多一些创新、多一些奉献,主动克服科室人少、任务重的困难,分轻重缓急统筹做好各项事务;要加强政协工作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参加单位的各类调研,到一线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提升善谋良策、善抓落实的能力;要把自身工作放到中心任务和全局工作中去谋划、去定位,从组织协调和沟通督促的角度来有效推动单位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最后要“干成”。要加强与机关单位、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协调好上下、左右、内外关系;要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干好各项文明实践工作,在梳理单位周、月等阶段性工作时,及早将重大活动安排反馈至各级领导,避免活动“撞车”或“遗漏”;要及时向科室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交流工作,积极征求意见建议,不断提升工作的能力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领导放心、群众满意的宣传工作者。